1.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4. 李清照在诗中赞颂项羽的英雄品质,称项羽生是人中豪杰,死也是鬼中英雄,对他不肯过江东深感遗憾。
10. 《史记》说当年项羽被刘邦击败,一路杀出重围逃到了乌江岸边。乌江的亭长撑着一艘小舟准备载项羽回到江东,其实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
13.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汪元量平生英烈世无双,汉骑飞来肯受降。早与虞姬帐下死,不教雪战到乌江。
14. 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重瞳将军盖世雄,泪流暗逐乌江水。——明·张宣《虞姬》
16. 白话文释义: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在重重的包围中项羽单枪匹马冲了出去。最后英雄不再,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
18. 壮士已去,佳人已逝,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
21. 在王安石看来,多次残酷的战争带给壮士难言的哀痛,中原惨败之后,大势已去,就算江东子弟都还在,又有谁肯放弃安定的生活跟着项羽重新卷入战争呢?
23. 连项羽都知道无言面对江东父老,自刎而死,而你们(南宋统治者)就不感到羞愧吗?
25. 《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26.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记》
27. 渡江之前,有人建议xxx与xxx划江而治。xxx当然不会同意,我们应该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切不可像项羽那样,有妇人之仁,沽名钓誉。
30.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
32. 杜牧这首诗写得很感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最真实的观点,这也正是由于他喜欢项羽,对于这位悲情英雄称赞不已,才会在第一句就自我安慰式的表述,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说,谁也不可能一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只要能够忍受住失败和羞耻,那么就是好男儿,是真正的男子汉。
33.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如果归因成天赋或运气,那必然没有改变的动力,那么这个学生也就很难赶上来了。
35.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能够忍辱负重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也许还能有机会东山再起。
37.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0. 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
41.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42. 杜牧对于项羽的自刎颇有些"恨铁不成钢"之意,他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43. ✎项王故里坐落于宿城区梧桐巷、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又称为"梧桐巷",是楚国贵族、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拔山盖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
44.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45.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
48. 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49.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亲历了北宋的灭亡,眼见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无耻行径,写下这首咏赞项羽的诗。
51.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刘邦做了皇帝,也不过是小人得势,项羽虽然失败身死,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所以不少人对项羽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不肯过江东(长江以南芜湖、南京一带,为项羽起兵之地)寻求出路表示惋惜。
52. ✎项里东岸的核心吸引物魁星楼,魁星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53.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对项羽同情有加,曾作《夏日绝句》咏叹:
54. 晚唐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为《题乌江亭》的诗:
57.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 《题乌江亭》
58. 照杜牧和李清照的说法,当年项羽只要过了江东,就能找到活路。
59.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60.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62.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64. 叱咤风云虎共龙,英雄未必让重瞳。 项羽疆封域吏非因足,鼎祚廷王是久衷。草没铜驼卿禄满,牛眠驿马帅林空。愧当漠漠西交巷,千古声声泣怨鸿。
65. 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6.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67. 原文: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68. 《垓下》 归天难,杀气腾腾剑光寒。剑光寒:力拨青山,气盖中原。欲渡江东却无颜,歌声残:逐鹿问鼎,四面楚歌歌声残。恨地无环。
69. 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70. 《乌江亭》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一首《题乌江亭》诗),写了这首《乌江亭》。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
73. 高起、王陵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嫉贤妒能,不能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自己会用人,项羽不会用人是自己成功的原因;xxx认为,沽名钓誉、不追穷寇,是项羽失败的原因。这些人各有各的角度,但这些原因都比"运气不好"这个原因更有价值。
76. 《史记》中的项羽是司马迁倾全力塑造的悲剧英雄形象。当项羽走投无路时,司马迁特意为他安排了一条小船,让他可以去江东偏安。项羽此时,依然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天之亡我",不愿意忍辱偷生,再加上觉得自己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所以自刎而死。司马迁的意思是,自刎,不是被迫的,而是项羽主动选择的。
80.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8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
82. 唐代诗人胡曾对于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感到十分惋惜。
83. 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84.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85. 《夏日绝句 》 我们以前读书课本上就有写,李清照的绝句
87. 但也有人看法与杜、李相左,认为项羽即便东渡乌江,也未必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比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一诗中就表达了这种看法:
88.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
89. 杜牧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能屈能伸。假如你过江回去,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呢?
90.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91. 李冠是北宋诗人,此时,边疆多有叛乱,而统治者奉行求和的政策,许多诸多有气节的仁人志士,都希望有一位真正的勇士,来保卫家国。
92.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唐代:于季子
93. 白话文释义:北伐秦朝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却不想在秦地称王。拥有力拔山河的气魄,羞于渡江面见江东父老。
97. 而乌江边的小船,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了渲染项羽的悲剧气氛而编造的。司马迁这么写,是为了说明乌江自刎,不是项羽走投无路的被迫选择,而是末路英雄捍卫尊严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