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5.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6.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宋欧阳修。
7. 吴王事事堪误国,未必西施赛六宫。——唐.陆龟蒙。
8.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
9.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政理》
11.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
12. 明主治吏不治民。——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6. 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汉.王符。
19.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21. 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韩非 《韩非子》
22.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
23.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吕不韦 《吕氏春秋》
24.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9.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韩非子·心度》篇
30. 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
31. 无多事、无废事、庶几无事;不徇情、不矫情、乃能得情。——清.程祖洛。
32.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贾谊。
33.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
35.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3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孟子·离娄上》
38. 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北齐.刘昼。
40.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45.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
46.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
47.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49.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战国策》。
51.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 《孟子·尽心下》
54.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孟子·离娄上》
55. 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三国.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