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豪放词的代表,流传近千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因素。其中烘托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面对赤壁,词人遥想往昔,这里曾是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而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东吴统帅周瑜,让词人追慕不已。
词作不是直接怀念古人,感慨自身,而是运用了烘托之法,曲尽其妙。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但作者笔下的长江又不是自然的大江,而是历史的象征。长江之水淘金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而英雄豪杰中,让词人仰慕的是三国周郎——周瑜。因此,词人在"赤壁"前冠以"三国周郎",让周郎来独占这千古赤壁。很多人认为,这里是由长江而引出赤壁,其实词人的心里早把赤壁独给了周郎。词人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
为了描摹心中的英雄豪杰的英武形象,词人在下片更是精心选取了几个细节来烘托:一是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用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二是指挥赤壁大战时周郎的仪态。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而不是周身铠甲,如临大敌,这样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三是战争的过程,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战,而周郎却是在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曹军在周郎面前不堪一击,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这里通过美人、装束、言谈、战争的结果烘托出词人心中的风流人物——周郎。词人遥想心中的英雄,想想自己已年近半百,华发满头,功业无成,因而不由发出感叹:人生如梦。于是撒酒大江,寄心于这水中的明月。
《定风波》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