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要求。
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地位上看,学好本框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高二学生对高中政治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政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政治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政治现象、政治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政治思维能力。但辩证能力还比较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故事等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走进故事、参与故事,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在讨论、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愚公移山是不是实践活动?为什么?你能举出其他的实践活动吗?
生:不是,因为这是思维活动,不是直接现实性的物质活动。
师:对,实践除主体是人之外,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物质性活动。
结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大脚印"的灵感应该算比较"歪门邪道"的,蔡国强90年在国外拿着中国护照,过海关过不去的时候,就幻想一个外星人可以跨过去。
最早的方案中,以焰火打出205个大脚印沿北京城中轴线一步迈向"鸟巢"。负责焰火的团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沿中轴线打出205个焰火大脚印会使得整个焰火画面过密,影响视觉效果,同时,燃放和安全的压力也会增加。于是,这个数字一减再减,并逐渐倾向于"29"这个数字。
脚印间距离延伸为500米,同时把每一个脚印在空中停留时间用自动定位装置精确延长到10秒,隔2秒打第二步,而且脚印的造型会在燃放的瞬间通过一种特殊"亮珠材料"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巨人在行进过程中执着与稳健,被释放准确到位。
经过两年的磨合试验,这个被喻为巨人足迹的焰火,终于穿越时空,美轮美奂的呈现在灿烂的夜空。
师:是的,实践是灵感的来源。那我们是不是事事都要亲自参加社会实践?
生:不一定。比如:你要知道砒霜的滋味,难道要变革砒霜,亲口吃一吃吗?
来源是唯一的,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
生: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在实践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生: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沿中轴线打出205个焰火大脚印会使得整个焰火画面过密,影响视觉效果,同时,燃放和安全的压力也会增加。问题的解决要靠创新,要发展我们的认识。
师:我们的认识在实践中要发展,并且我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也可以得到发展。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自动定位装置、特殊亮珠材料)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
生:我们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了创意还得要用于实践,这样创意才有意义。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生:我觉得不一定,今天,就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
师:主观的认识是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而客观事物又不能,自己证明。
小结:实践决定人的认识,我们一定要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敢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合作。最后把《真心英雄》送给大家,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就让我们投身实践,使梦想成真,希望你们能成为实践的真心英雄。
课后反思点评:本节课的设想是运用故事等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走进故事、参与故事,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在讨论、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但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在实际参与中深度把握不够,很多方面还有待于改善。
视频《愚公移山》:截取自土豆网中电视剧《愚公移山》宣传片
宋代四川有个著名的书画收藏家杜处士,他非常爱好书画,家里收藏不少名贵书画。其中最珍贵的是唐朝大画家戴嵩画的一幅《斗牛图》。有一天,他发现画上出现了霉点,正巧当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便把家中的画都搬到太阳底下去晾晒。
有一个牧童看到了戴嵩的《斗牛图》,拍着手大笑起来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吗?两只牛相斗的时候,它们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角上,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张画上的两条牛却摇着尾巴在相斗,这可画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