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解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根据事之常理去理解语句意义。事有常理,如果理解文意不符合常理,那就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以理解文。
贾谊的《过秦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雄健的气势,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文章在篇末才揭示主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前教参上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这种因果关系的理解就很可疑。这篇文章用大量的事实,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残酷的统治,致使陈涉"一夫作难","天下云集响应",秦的统治也在倾刻间土崩瓦解。所以正确的理解应是:攻和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但秦却不施行仁义政策。这两种理解是有较大差别的,前者强调的重点是"攻守之势异也",后者强调的重点是"仁义不施"。而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指出秦崩溃的原因就是不施仁义,给汉初统治者以警诫。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修改文章》有一个练习:一篇初稿,题为《期待》,一篇修改稿,题为《心愿》,采用两下对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析修改的妙处。应该说,这种形式对学生学习修改文章的确很有帮助,但修改稿的几处刻意修改却与常理不符,让人难以接受。仅举一例说明。
"学习紧张吗?常常回家吗?"……"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题
就这样,他和我交谈着,真让人感到有词你怎么理解?教育要面向现
这样的修改稿,让人觉得好笑,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脱离实际。因为这里不过是修鞋人与"我"的闲谈,话语拔高到如此水平,主题是够深刻的,可惜不合常理,把真事写假了,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修改稿为深化中心而忽视真实,忽视常理,反而弄巧成拙了。
由此可见,从常理出发去理解文章,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深入把握文章的主旨,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些文章的败笔,提高自己辨别正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