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分析:由于习惯原因,尤其是方言的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意识地把一些字"约定俗成"地读错。如把"豇"读成gāng,把"埋怨"中的 "埋"读成mái,把"涮"读成shuā,把"档"读成dǎng等。普通话基本功不扎实,在解题时常常会受习惯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是解决习惯性误读问题的最好方法。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习惯性误读字。一是注重分类整理。注意收集生活中的习惯性误读字,从易错点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三类进行整理。二是讲究即时记忆。一经发现,即时记忆,今天掌握一点,明天掌握一点,积少成多,不能等收集到一定的量才去突击强记。三是注意适时复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看看、读读,反复记忆,加深印象,直到真正掌握。
易错分析:有的形近字读音不同,因此读准字音,往往就能迅速确定这些字的字形。这些字在实际书写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读准"奴颜婢(bì)膝",就不会误写成"奴颜卑(bēi)膝";读准"火中取栗(lì)",就不会误写成"火中取粟(sù)";读准"病入膏肓(huāng)",就不会误写成"病入膏盲(máng)"。还有许多汉字,孤立地记忆,常常比较困难,但如果将其同与之形似的或意思相关的字或词联系在一起,往往就能准确记忆。如这样记"澡噪躁燥":"澡"对"噪"、"躁"、"燥"说,你们一个开口就叫,噪音;一个跺脚就跳,暴躁;一个总用火烤,干燥,实在受不了啦,我得用水冲冲,洗澡去喽!
易错分析:对词义理解不到位时造成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的原因。作为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在生活中一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要正字,就应该做到字不离词,以义正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是"计策、办法"的意思,不能写成"愁";"察言观色"中的"言"是"语言"的意思,不能写成"颜"。同时,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可根据对对应位置字形的辨析确定字形。如"披星戴月",从"披"就会自然联想出"戴月"而非"带月";"山清水秀",与"秀"对应的只能是形容词词性的"清"。
易错分析:辨不清具体词语中关键字与别字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是造成混淆近义字的原因。有些汉字,特别是一些读音和意义都相近的词语中的特定的字,必须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如"沟通"与"勾通",在表示贬义的语境中,只能用偏重勾结相通意思的"勾通";在没有贬义的语境中,则要用中性词 "沟通"。又如在"为了侦察敌情,他们化妆成回娘家的新婚小夫妻"这句话中,"化妆"应改为"化装"。
易错分析:要向生活学习,巧辨字形。有些字,只要结合生活常理就可以作出判断了。如"呕心沥血",如果写成"沤心",岂不满肚子"坏水",又怎么能为事业、工作等费尽心思?又如"异口同声",如果是"一口",那么与谁"同声"?学问即生活,用心体味,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另外,有些词语,特别是成语,其形成与特定的典故有关,了解其来源,就能准确判定字形。如"墨守成规"中的"墨"原指墨子,不能写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