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拟向学生推荐一部"人力车夫"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适合的是( )。
C.巴金《家》D.郁达夫《薄奠》
【答案】D。解析:《薄奠》作者是郁达夫,描写的是一个洋车夫活着的时候,老想着自己买一辆车,但这心愿始终没有实现。他死后,家里甚至没有钱为他买一辆纸糊的洋车,小说中的"我"在车夫死后买了一辆纸糊的车去坟上祭奠。因此选D。A项《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概括了20世纪三十年代末至4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B项《子夜》是以1930年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C项《家》描写的是在成都高家公馆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玉珏,觉民与琴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
2.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山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C.白居易《观刈麦》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中的文体知识。B.《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C.《观刈麦》是五言古诗;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因此答案选择A选项。
3.《故乡》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D.通过梳理情节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C。解析:练习题中问"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旨在探讨主人公与闰土之间关系由融洽到隔膜的深层原因,只有C项与这一意旨相符。其他选项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故选C。
4.教师在讲解朗读时候,跟学生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比如"一" "不"不同情况下读音不同,下列选项中"一""不"读音均不相同的是( )。
A.统一 第一B.一生 一样C.不错 不认识D.不好 不习惯
【答案】B。解析:"一"在非去声前,读去声;在去声字前,读阳平。
5.在学习《<论语>十则》后,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中"温故知新"这个成语,来对自己的学习做个计划。下列成语中与"温故知新"的来源的不同的是( )。
C.闻鸡起舞D.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C。解析:"闻鸡起舞"来源于历史故事。其他来源于诗文。
6.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的一种标点符号。在《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我们注意到了顿号所起的关键作用。判断一下在下面选项中使用正确的是( )。
B.总攻开始了,军号声呀、枪生呀、喊杀声呀、立刻混成一片,震动着山谷。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答案】C。解析:A概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B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C正确。D并列的引语、书名之间不用顿号。
7.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乎要求的是( )。
A.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B.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小草绿油油,爱情记心头D.眼前芳香草,千万莫醉倒
【答案】D。解析:文中考查点是"幽默语言",其他三项是直白语言。
8.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写作中的文体知识。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不是说明文的特点。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列对"学会倾听"理解正确的是( )。
D.耐心专注,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具体考查对口语交际目标中"学会倾听"的理解。新课标初中阶段的口语交际目标第2条明确指出:"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D选项正确。而A选项"恰当运用语音、语体和态势语"和B选项"能够对提出的话题及时作出应答"是对"表达"的理解。C选项"能够感知不同个体发出的声音"是人的生理属性,不属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学会倾听"的目标。故选择D选项。
10.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展示"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等多种状态的荷花图片,请学生浏览以感受课文中描写荷花的文字。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D.教师有较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插图是助读系统的一种,有利于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图有利于帮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利于提升了学生语言感悟力。
1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文中年龄的称谓的诗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垂髫:婴儿一两岁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加冠:男子二十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A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B束发:少年15岁左右;C豆蔻:少女十三四岁。因此答案选择D选项。
12.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父亲买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
生3:老师,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呐!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与大家迥异的地方,表明他阅读非常仔细。我们学习《背影》,就是要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行为是否得当,对于我们意义不大。但是请大家关注,"多危险呐"不正强调了父亲不顾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吗?全体学生:(鼓掌)是啊!
A.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教师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所做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体特点。
C.教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
D.教师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议,做了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答案】A。解析: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否定,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B选项题干没有从文体方面进行说明,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更多从文本内容进行分析,B排除。C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围绕中心而言,C排除。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