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上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而全的概念,如果仅从造型艺术或视觉特性方面看,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也许能够直接作用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传统文化部类。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论述,其中,必要性是主观需要,必然性是客观使然。
1.必要性人们可以从经济学供求关系的角度理解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从本质上讲,一切能够融合互赢的事物,都是既有各自的需求,又能够相互供给,单方面地试图融入另一方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民间美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特征,是中国艺术的母体,在器物造型方法、色彩观念、材料运用、意象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设计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民间美术作品强调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设计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但深受中国人喜爱,从中国历史上的国际贸易情况看,也为世界所瞩目。因此,G.马蒂亚斯认为设计并非仅发生在20世纪,其开端也不是在欧洲,而是在中国[8]。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发展在今天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民间美术因缺乏实用价值而失去了市场空间,主要靠非遗传承机构或博物馆保护,一些手工艺人放弃了民间美术的创作。正如李泽厚所言,如果艺术品仅供审美观赏,丧失了功能性,那么其就容易趋向衰亡。笔者多年的民间美术田野考察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现代设计与市场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具有实用功能,与市场深度结合;另一方面有自身的文化认同需求。克莱夫·贝尔认为,一件成功的作品一定是具备"有意味的形式"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艺术品单纯的形式因素只通过形式给人艺术的享受,而赋予艺术品更高美学价值的是形式本身具有的某种含义;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在阐述古代陶器纹饰的内涵时,也谈到类似观点。这些原理在艺术设计中同样适用。但目前现代设计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艺术设计作品过度依赖西方的视觉语言经验,缺乏本土语言;第二,对计算机等辅助工具的依赖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降低;第三,部分艺术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9]。这从侧面反映出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存在的不足。民间美术的需求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为大众提供文化的认同感和持续感,融入产业,展现自身的"被需要";而其供给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念。民间美术"立象以尽意"的文化符号特征、意象特征、兴象特征均给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提供了文化认同感和持续的灵感源泉。现代设计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与受众、市场紧密结合,因此成为传播和发扬民间美术的良好舞台;而现代设计产业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短板则如前所述,是文化内涵的缺失。从供求关系看,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结合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两者的共鸣点在于用文化影响人类。这就可以明显看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必然性将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使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中得到良性发展,除了上述的内在供求关系使然,在客观上也是必然的。首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其必然,其次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使其必然。近十年,在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措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复兴。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国人的精神寓所和栖息之地,但过去一段时期,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表现出波动变化。罗绪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自信论》中指出,当下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其他一些方面的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并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中国文化[10]。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表现出足够的自信。从笔者多年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看,原住民对自身拥有的物质的、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倍感自豪,并表达出保护和传承的强烈意愿,这是非常好的信号。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该顺应时展潮流,认识到文化强国的重要性。自觉研究和应用民间美术是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和谐观也是促进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与民间美术结合的必然因素。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史证明,自汉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从外来宗教的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特性。一方面,中国文化展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通过自身的消化,使由外传入的文化中国化,最终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和谐"分不开。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善于求同存异、平等共生、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此即李泽厚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善于"求大同存小异",经常以自身原有的一套方法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东西,最终实现"通而同之"。作为舶来品的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美术的结合也是必然的。
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机理看,文化强国战略和新文科建设、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对民间美术认知的缺失是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从必要性看,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互通有无,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从必然性看,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要求决定了两者融合的必然性。因此,了解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的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前置地位、两个客体(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之间关系的合理逻辑等机理,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人员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将两者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6][8]G.马蒂亚斯,莫光华.我在中国做设计教育的20年——一位德国教授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心曲倾诉[J].美术,2011(1):116-117.
[2]魏东.如何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山西青年,2016(24):273.
[3]孙铭,王侯浴阳.基于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产业科技创新,2019,1(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