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对称。可将地方发展特别是地方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可提供的研究技术等人才支持情况,共同在信息平台,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可以实现转化的科研成果,也可在平台进行,需求方可通过需求关键词进行人才与成果资源的检索查询,利用平台的基本信息匹配,实现供需对接。在供需联系基础上,进一步洽谈合作内容、合作模式,包括地方发展现有人才情况、企业继续技术人才技能提升培训的重点以及专业发展重心深入明确,为接下来的针对性开展共享合作做好铺垫。特别是就发展"卡脖子"的技术攻关突破方面,要商讨人才共享实施细则,包括人才梯队的技术互补。从线上联系沟通到线下具体实施,依托信息平台的信息对等落实人才共享。
2.构建设备设施共用平台,实现硬件资源保障。通过产业集群实现人才集聚,缩短了人才共享路径,也通过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作场地、设备仪器以及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通过设备设施共用平台,能让拥有优质硬件资源的企业,为共享的人才提供研发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资源,人才所在的企业也避免了相对利用率不高的资产购置,缩小了生产成本。同时,共用也为不同企业人才提供了技术探讨交流的机会,让拥有硬件资源的企业实现了设备设施作用发挥的最大化。硬件的共用同步促进人才共享,因为共享人才在不同硬件操作使用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能够带动同行业隶属不同企业的人员的水平提升,能力强项在交流讨论中得到升华,显露出来的能力短板也有更宽的渠道得以补充、完善。3.组建区域人才管理机构,实现共享有效落实。组建专业人员组成的人才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区域内的人才共享政策制定与实施监督,特别是与社会保障机制密切关联的人才政策实施情况,需要从资源平衡、目标强调等多角度予以协调落实。管理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因为人才流动、共享导致的产权与合作纠纷问题,有效地将人才的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同时也着力制定强调绩效的人才评估与考核机制,不断通过机制保障将人才共享做深做实。依托专门管理机构探讨人才共育问题是一个关键任务,共享促进了业务能力互补与互促,便于人才在共享流动的过程中发挥优势、让标志性技术能力更加精益求精,也让人才依托共享流动的机会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从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4.论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共享均衡科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按需引进,结合地方发展的主体方向与目标引进。人才引进不是一个狭义概念,包含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当今人才引进不唯学历但强调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管理层须改变人才引进理念,依托实际需求,从引进专职人才向分层分类引进兼职人才转变,淡化人才身份,突出人才贡献,不断推进强调实效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实施。人才引进的过程与后续工作强调整体动态评估、引进标准、薪级待遇、人才创益预测,与入职后实际带来的积极效用紧密挂钩,人才引进工作过程拉长,目标是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平衡,但更加凸显绩效。因此,在尊重人才良性流动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真正实现"才"的施展持续性、为"我"所需的长久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