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曰:"君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倘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之妻乎?"布踌躇未决,三日不出。宫入见曰:"操军四面围城,若不早出,必受其困。"……布然其言,复入内对严氏说知此事。严氏泣曰:"将军若出,陈宫、高顺安能坚守城池?倘有差失,悔无及矣!……"言罢痛哭。布闻言愁闷不决,入告貂蝉。貂蝉曰:"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布曰:"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乃出谓陈宫曰:"操军粮至者,诈也。操多诡计,吾未敢动。"宫出,叹曰:"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布于是终日不出,只同严氏、貂蝉饮酒解闷。
吕布被杀,却没有交代貂蝉的下落。民间艺人们就此又开始演绎了。既然在下邳城中,貂蝉已经坐实了红颜祸水的名头,那么,按照民间文艺作品中简单粗暴的套路,也就不妨一刀两断之。这执刀之人为谁呢?当然非千秋凛然、忠义两全的伏魔大帝关云长莫属了。
早在《三国演义》之前,元代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便已成为热门剧目。其剧本已经失传,但从相关的评书评话里寻找线索,无非是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以图迷惑关羽的斗志,或者离间桃园三兄弟的情分。关羽大义凛然,不为美色所动,青龙刀下,妖女断头。在这剧目(以及相关民间故事)中,关羽当然是绝对的正面角色。而貂蝉,这个曾经在董卓相府,用自己清白之躯为汉朝除去暴虐国贼的佳人,却成为妖艳与蛊惑的象征,以至于竟然要用死亡来对她进行惩罚!
当然,这故事也是有若干版本的。比如,在一个更加传奇的故事里,关羽举起刀来,正要斩貂蝉,却看貂蝉楚楚动人的俏模样,实在不忍下手,青龙刀当啷坠地。谁知那刀落地时,刀刃恰好砍在貂蝉的影子上。青龙刀乃是杀妖除魔的神器,而貂蝉又是娇滴滴弱不禁风。于是,刀刃斩影子,貂蝉的头颅竟也飞落。这里面,关羽相对有血有肉了些,貂蝉的妖异却更突出了。当今出版的《三国演义辞典》里收入的《关羽斩貂蝉》,则是不喜美色的关羽见刘备、张飞都对貂蝉动心,担心为这女人伤了兄弟和气,决定除去貂蝉。文中写道:貂蝉见关公提刀走来,吓得浑身哆嗦,样子像雨中牡丹、风中杨柳,更让人怜爱。关羽简直没有勇气看下去,他紧闭双目,青龙偃月刀不由得从手中失落。那大刀倒下,恰好砍在貂蝉身上。一代美人貂蝉,就这样被关羽杀了。
这是青龙刀斩美人影的稍稍变种,据说也显得关公更加形象丰满。然而,归根结底,还是美女妖孽,杀了干净!
男人把自己把持不住的责任往女人头上推,这数千年来的传统,果然非一朝一夕就能打破的。
视貂蝉为祸水的论调固然在民间大行其道,但也有敢于为弱女子出头的其他版本。比如,另一则民间传说《关公义释貂蝉》,便与"斩貂蝉"反其道而行之。这里的关公,才是真正深明大义,不滥杀无辜。张国良先生的评话《三国》里,貂蝉被曹操送给关公后,关公不是"斩"貂蝉,而是"赞"貂蝉,赞其在朝中离间董卓、吕布,为汉室立功。只是可惜此后沦落曹操手中,难以善终。貂蝉闻关公之赞后,再无遗憾,遂悬梁自尽。张先生的《三国》总是试图在传统段子的"糟粕"与现代道德观念中间折中,这也算是一个不太圆润的尝试吧。
至于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诛杀董卓后论功封赐,吕布被封王出镇幽燕地,貂蝉作为吕布之妻,随夫荣贵,这是对历史掐头去尾的结果。还有传说,貂蝉被关公释放之后,辗转到荆州,嫁给了勇猛谦逊而又持重的大将赵云,成就一段英雄美女的佳话。这当然是最为美妙的一种幻想。
上述这些结局都基于"貂蝉后来嫁给吕布"这一《三国演义》持有的标准剧情。貂蝉与吕布,一位是女中翘楚,一位是天下猛将,可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而之后,吕布数年的征战三国史,也就是匹夫之勇四处碰壁的《衰人志》。貂蝉伴随着他,意气风发是没有的,更多只是看着他背信弃义,或者仓皇奔走。
在张纪中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连环计成功后,貂蝉立刻轻身退隐。一曲《貂蝉已随清风去》,唱出乱世前夕的豁达,而非对世尘的贪恋。对貂蝉来说,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在四大美人中,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都是史册有载的历史人物。而貂蝉最特别的一点,就在于她只是一个虚构人物。她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史料基础上大胆演绎,从而独立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在历史上,仅仅记载有吕布与董卓的婢女私通,担心被董卓发现,所以心怀忐忑。王允趁机对吕布利诱,煽动他杀了董卓。而数百年来的民间艺术家,就是从这短短的一句记载里,一步一步,竟然组合出一位惊天动地的奇女子来。
"貂蝉"这名,指的本是皇帝近侍贵人帽子"貂蝉冠",引申为尊贵的权位。
关于貂蝉的出身,有野史这样交代:其人本姓霍,无名,今山西忻州人。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
《三国演义》里面基本沿用了这一段,但并没有说貂蝉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