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人格言的经典句子呢?朋友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对名人格言不陌生吧,优秀的名人格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树图网的编辑向大家提供了给人警醒的名人名言,欢迎您参阅读本句子网页!
1、担心未来几天还要承担同样任务的哥德堡,便去向他的老师求救。当时在萨克森担任宫廷乐长的老师巴赫认为,恐怕得专门写一首曲子。伯爵同意支付四十个金路易,请巴赫写曲子,再让哥德堡在床边演奏。
2、这首变奏曲,绝对不像表面形式看起来的那么工整、单调。巴赫在作品中尝试了不同的手法,完全看不出是为催眠而作。没有特别沉稳的音域,没有特别缓慢的节拍,没有避免激烈乐曲涌现的限制,音乐自由地流淌着,上下左右、无所忌讳地探索着不同声音的情绪,这怎么可能是一首让人听了会睡着的曲子?
4、这个故事被反复传颂,不过是真是假却一直有争议。没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证明这件事真的发生过,当然也没有证据可以推翻它。
5、然而,历来也有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史家不买这个账。不相信《哥德堡变奏曲》是催眠曲这个阵营的大将之一,正是另一位与这首乐曲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人物——钢琴家古尔德。
6、还有,这首变奏曲具备惊人的数学齐整度。三十个变奏,每三个构成一组,虽然巴赫并没有标记速度指示,然而从乐曲内部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每一组中的第一首都是较为快速激动、充满变化的;第二首则以较慢的速度呼应主题所展现的抒情性;每一组的第三首,巴赫明确地用卡农的形式表现,且公式化地让每一首卡农前后追逐旋律的音高差距愈来愈大。从一度同音追逐,到二度音、三度音,一直增加到九度差距。这样的规律变化,让本来就已经很具数学性的巴赫音乐变得更加严谨。或许他就是要用可预期的反復,来帮助伯爵渐渐进入梦乡吧!
7、如果从其他方面衡量呢?有一点或许可以支持这个故事。变奏曲这个形式,在巴赫的时代已经比较普遍了,可是在巴赫留下的众多作品中,变奏曲却极为稀少。除了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巴赫只写过一首"意大利风"的变奏曲。显然,巴赫不怎么喜欢变奏曲,或许正是因为他觉得变奏曲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吧,所以接受委托写催眠曲时,他自然就选择了变奏曲形式。
9、的确,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古尔德弹奏这首曲子的录音时,都会忍不住坐直上身,认真地聆听。古尔德在1955年第一次灌录《哥德堡变奏曲》,从此一炮而红,这不但让他跻身著名钢琴家之列,而且让《哥德堡变奏曲》声名大噪,还改变了20世纪后半段巴赫音乐的演奏风格。
10、这是一个因为失眠而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18世纪中叶,俄罗斯派到萨克森宫廷的大使凯塞林伯爵,雇了当地一位钢琴家哥德堡担任他的私人乐手。一天,这位伯爵无论如何都睡不着。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常常在宫廷音乐会中打瞌睡的经历吧,伯爵就将哥德堡叫来,看他能否演奏什么催眠的音乐。哥德堡还真没接过这样的任务,试了几种不同的乐曲,都未能让伯爵入睡。
11、1955年之前,巴赫键盘音乐的主流,是由兰多芙斯卡带领的大键琴复古乐风。兰多芙斯卡参与设计、制造了能发出较大音量的大键琴,又练出一身将大键琴音乐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功夫,一时所向披靡,说服许多人,钢琴根本不适合用来呈现巴赫的作品。
13、然而古尔德的录音一出,巴赫的音乐在钢琴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古尔德让《哥德堡变奏曲》中那么多不同的变奏听来都再自然不过,那琴音好像超越了演奏家,也超越了乐器,自己活着、动着。听到这样的音乐,谁还会觉得钢琴跟巴赫有隔阂呢?
14、古尔德提出的反对理由之一是,只付四十个金路易,怎么可能换来巴赫这样一首长达三十个变奏,演奏起来至少四十分钟的庞大键盘曲?古尔德不相信故事真实性更关键的一点是,听这样的曲子,怎么可能睡得着?
15、四十个金路易换来的,是首连主题在内包括三十二个乐段的变奏曲。本来没有什么机会被后世记得的凯塞林伯爵,竟然因为跟这首曲子搭上关系,而在音乐史上留名。还有哥德堡,也因此被后世铭记。
16、古尔德一共留下了四个正式的录音版本,最常见的是1955年版和1981年版,前者演奏了三十八分钟,后者呢?演奏了五十一分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异。但两个不同版本听上去同样自然,同样具有说服力。这或许就是古尔德演奏艺术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巴赫钢琴音乐最迷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