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副作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2.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危害机体的反应。
3.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剂量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4. 首剂效应: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5. 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6.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使疾病原有症状重现以及加剧的现象 。
7. 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8.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9. A类反应(augmenteD.reaction,扩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它可根据药物或赋形剂的药理学和作用模式来预知。
10. B类反应(bugs reaction,过度反应或微生物反应)即由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不良反应。
11. C类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取决于药物会赋形剂的化学性质而不是药理学作用,它们以化学刺激为基本形式,致使大多数患者在使用某些制剂时会出现相似的反应。
12. D类反应(delivery reaction,给药反应)是因药物特定的给药方式而引起的。是剂型的物理性质和给药方式所致。
13. E类反应(exit reaction,撤药反应)只发生在停止给药或剂量突然减小后,该药再次使用时可使症状得到改善,反应的可能性更多与给药时程有关,而不是与剂量有关。
14. F类反应(familial reaction,家族性反应)此类不良反应具有家族性,反应特性由家族遗传疾病(或缺陷)决定。
15. G类反应(genE.toxicity reaction,基因毒性反应)一些药物能损伤基因,出现致癌、致畸等不良反应。
16. H类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过敏反应)可能是继A类反应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别很多,它们不是药理学所能预测的,也与剂量无关,因此减少剂量通常不会改善症状,必须停药。
17. U类反应(unclassifieD.reaction,未分类反应)此类不良反应机制不明,如药源性味觉障碍、辛伐他汀的肌肉反应和吸入性麻醉药引起的恶心呕吐等。
18.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时间相关性、文献合理性、撤药结果、再次用药结果、影响因素甄别。
20. 药物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包括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 (2)分析性研究 ① 队列研究(定群研究):是否暴露于药物 ② 病例对照研究:有病与无病 (3)实验性研究(随机分配原则):实验组、对照组
22.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四环素类、他汀类、抗肿瘤药。
24. 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治疗:① 美沙酮替代治疗② 可乐定治疗③ 东莨菪碱综合戒毒法:不仅可控制戒断症状,还可促进毒品的排泄④ 预防复吸:纳曲酮,长效阿片受体阻断药⑤ 心理干预和其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