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象 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2.骨髓象 红细胞系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减少(<15%)。骨髓铁染色可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是诊断缺铁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 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浓度常<8.9渭mol/L(50渭g/dl),总铁结合力>64.4渭mol/L(360渭g/d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4.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浓度增高,>0.9渭mol/L(50渭g/dl)。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
3.血清铁浓度常<8.9渭mol/L,总铁结合力>64.4渭mol/L。
6.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7.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渭mol/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第2~8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1.海洋性贫血 有家族史,网织红细胞增高达5%以上,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HbF及HbA2均升高,而缺铁性贫血HbF正常,HbA2反而减少。
2.慢性炎症性贫血 多为正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偶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可减低,但血清铁蛋白可正常或增多,骨髓幼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血红素在幼红细胞线粒体内的合成发生障碍而引起的铁失利用性贫血。较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外周血片上可见双型性贫血表现(有的红细胞为正色素性,有的为低色素性);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铁饱和度增高;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