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有"上火"喉咙痛等不适就吃几颗抗生素。而乱用/滥用抗生素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临床乱用抗生素的现象有所好转,但很多人将抗生素当"消炎药"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自我感觉的一些所谓的"炎症"不一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轻易用抗生素,很可能是"无炎可消"吃错药,到正真需要用时可能已出现耐药性。
有位老人,吃完一根黄瓜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一直往厕所跑。老人觉得这样可不行,于是拿出家里的小药箱,找出止泻药吃了,拉肚子倒是止住了,可后来却因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
其实,腹泻了吃止泻药是要分情况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细菌、病毒会引起感染性腹泻;因受凉、精神紧张等引起的腹泻则称为非感染性腹泻。
其中,感染性腹泻是人体将部分病菌、毒素及坏死的细胞排出体外的"排毒"过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吃止泻药,可能会使这些毒素滞留在体内,加重病情。就像提到的这位老人,由于是细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吃止泻药反而加重了病情。因此,老人出现腹泻后应及早就诊,确定病因后再用药。
有位老人说有些药品的质量不好,吃一整片进去,还是整片的随大便拉出来,完全没吸收。于是自己买个钳子,把药片先剪成几瓣再吃。其实,这是老人对药品不太了解。
有的药品与普通药片不同,属于缓控释片剂,这类药吃进去后,有效成分已经被吸收并发挥了疗效,但药物的载体(骨架外壳)会随大便排出来,看上去好像是药片没被吸收。如果老年人不了解自己吃的药是不是缓控释片,以及这类药物制剂的特点,就容易出现上面的误解。
有位82岁的老人发烧了,被家属送到医院急诊进行治疗。输液前医生要求先给老人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阴性才给开药输液。医生还要求老人输完液后,再留院观察30分钟后才能回家。但是家属感觉没什么问题,输完液没等几分钟就带老人离开了。结果,刚走出医院大门5分钟老人就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再送到医院急诊时已失去了救治机会。
大家一定会问,不是已经皮试阴性了吗,为什么还会发生过敏反应?其实,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临床上较多见的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15~30分钟内发生;但迟发型过敏反应就没这么快了,所以患者头一次输液后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因为最严重的反应就是休克,不及时抢救非常危险。
丢掉药品的包装盒很容易导致用错药,因为很多药片的"长相"非常相似。有位老人有一次把家里药品的包装撕掉后,服药时错把阿司匹林肠溶片当成了降糖药阿卡波糖片服了。过了几天,当他再找阿司匹林时发现少了一板,这才发现自己用错药了。
很多药品如果扔掉包装后很难区分,所以存放时尽量不要撕掉包装。药品保存的地方也要通风干燥,不要放在厨房、阳台、暖气上,有些特殊药品还需要冷藏,老年患者一定要看清楚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后,分情况保存。
很多人吃"补药"有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在大病后/产后/术后体虚时才有必要适当用药进补。进补也讲季节,一般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较适宜。另外,进补不宜常年累月的补。因为补药也是药,用不对症或补过头就会伤身。如在广东,若长期单独使用过于温燥的红参,已出现口臭,咽痛甚至流鼻血等症状,一般人补气生津,更适宜用西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