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的统称。
病原体:"病"是"致病"的意思;"原"是"原因"的意思;"病原体"就是造成疾病的生物体。包括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等及寄生虫等。
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原携带者:指受病原体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与体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被感染的人群。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传播途径通常有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接触、母婴、虫媒传播等。
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特征是非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病毒体微小,以纳米(nm)作为测量的单位。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质(染色体),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
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并造成动物间流行的地区。而由此产生的传染病即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免疫力:指宿主机体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抵抗力。
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种,将其接种到人体内,可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人群中普遍接种后某种疫苗后能够预防该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不宜接种疫苗的人包括对鸡蛋过敏者;严重过敏体质者;格林巴利综合症病人;怀孕3个月内的妇女;正患急性传染病病人;处于慢性病发作期的病人;正在发热的病人;6个月以下的婴儿。
计划免疫: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
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因某病而死亡的病人数占患该病的全部病人数的比例。
人兽(畜)共患疾病:"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统的提法,是指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如结核病、布鲁菌病、狂犬病等。但是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范围新出现传染病和重新出现传染病达到60 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即不仅仅是人类与其饲养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而且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恶程度上甚于前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医学界已不再使用。
"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微生物以单独(单细胞)悬浮状态、与干燥固体颗粒(尘埃)、液体微粒(液体小滴)相连接在空气中悬浮形成生物气溶胶,又称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中的粒子种类非常多,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浓度、粒子大小以及局部环境内部的气候条件。微生物气溶胶可以通过黏膜、皮肤损伤、消化道及呼吸道侵入机体,但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机体。一些气载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很远的距离,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原可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其他易感者吸入后可以致病。这个过程称之为呼吸道传播。但是,呼吸道传染病除了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外,还可因病原体附着在物体表面通过手的接触、再接触人的黏膜而感染,如接触病原体后不洗手去揉眼眼睛、抠鼻子等也可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统称为呼吸道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多见于经济不发达、卫生环境较差的农村地区。那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的物质直接排放于环境中污染饮水和食物,造成传播。或者手被污染后又接触口、鼻、餐具等造成传播。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等。
接触传播:病原通过人体的直接碰触而传播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播。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造成传播外,也可以通过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贴身衣物等造成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由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也是通过接触传播。
性传播:通过性接触造成疾病的传播,如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疾病都可以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胎儿的过程。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经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分娩过程引起传播,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严重污染产道接触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而感染;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经母乳喂养传播,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除都能够从妊娠期间传播给胎儿、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外,还可在哺乳时通过乳汁分泌感染孩子。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到健康人体的过程即是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输血器、内窥镜等进行侵入人体的操作等均可造成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都能通过血液传播。
虫媒传播:吸血昆虫叮咬病人或有病的动物时把病原体(病毒、病菌、病虫等)吸到自己身体里,再叮咬健康人,这样又将病原体带到健康人人体内,引起健康人发生传染病的过程称为虫媒传播。以蚊子为传播媒体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以虱为传播媒介的流行性斑疹伤寒;以蚤为传播媒介的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森林脑炎;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黑热病等都是虫媒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