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反映高中物理一听就懂,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适应,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尤其是力学,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多个力作用,采用什么隔离体、整体受力分析研究法,有一些力还不能确定其有无,还需用假设法等。一系列新知识、高难度对于高一新生,特别是对意志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学生,使得他们过早地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学习信心大受打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方式,本人结合高一物理教学,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知己知彼就是要知道自己所教的高一物理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降低教学起点,分解认知难点,分步达到教学认知要求。
高一力学与初中力学的衔接点是受力物体和重力,高一物理从力的产生根源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明确衔接,点滴渗透,循序渐进地教学。"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学生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第一章中提出这个问题,明确它的基础性,但又必须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对弹力的分析,应着眼于绳子对物体的拉力和通过直观弹簧来分析物体发生形变及其原因与形变后产生的结果,然后再进一步转到靠墙斜放的梯子与地面、墙面间的挤压形变,最后扩展到轻杆模型。
二、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可以用一段线、一串钥匙、一个圆规、一块橡皮解决常见的物理现象,处理较复杂的物理情景,也可制作Flash动画,获得直观的教学效果。
建立物理现象模型,使物理问题直观化。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并掌握物理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 、保持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思维模式转化
第一,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调动他们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如摩擦力一节,让他们体验抹了油的玻璃瓶与不抹油的玻璃瓶的区别;湿手拉铁棒与干手拉铁棒哪个更容易?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有关结论。
第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中获得启示、展开思维、理解知识,然后再从理论上引导,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促使他们由经验型形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如摩擦力一节,在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运动物体所受正压力与摩擦力的函数关系。
四、 分析学生心理,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放下思想包袱,使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赏识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教师的关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精神百倍。成功是个体获得预期结果达到预定活动目的的一种体验,如果学生长期的努力毫无成效,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完全丧失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促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避免学生产生挫折感。
第三,学法上采用八字方针:多做(实验)、勤思、熟记、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解题规范化,即解题方法规范化、物理语言规范化、书写格式规范化。
第四,及时反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和课堂启发、课下讨论的成效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
五、 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
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流程: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抛除非物理信息),确立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场景,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例如,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项的圆周运动问题,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问题在于:一是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因而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二是学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维训练。由于现行教科书中应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认为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数学运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像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刚步入物理课堂的高一学生来说,只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物理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