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去过浮邱山的人方能理解此话的深厚和精辟。五月初暑,受几位朋友之邀一起南游浮邱山。
从桃花江城关镇往西南行12公里,平地兀起一雄峰,峰峦起伏,巍峨壮丽,蜿蜒横断云流,此既为楚南名山,素有"小南岳"之雅誉,又名"无量山"的浮邱山也。
据资料记载:浮邱山处雪峰山脉之尾,由48座秀丽山峰组成,面积约58平方公里。由于主峰海拔742米,相比湖区平均不到200米高的丘陵,此山显得甚是雄伟,又经常在云雾缭绕之中,远看若浮,近看似丘,雨看若飞,晴看若沉,因而得其名。
驱车来到山下,顿觉湿袖清凉。站在山门前抬头朝山上望去,阳光下的浮邱山群山环抱,满目阴绿,重染如墨。
登浮邱山需攀缘曲折迂回的石级而上,石梯全由青一色的青麻砌建而成,阶面隐着墨黑的黄豆一般大小的麻花,据传是舜帝二夫人寻夫至此,落泪哭泣而成的斑痕。因恰是周末,天气又好,所以进山游玩的人也还不少。间或也能看到前面山道上行走着稀稀落落的几个人,有游山的恋人,也有来还愿的香客,人声与鸟语鼎沸,奇花与异草争艳。山路石级依山势而建,清幽奇险,时缓时陡,曲折迂回,正如欧阳修在《远山》一诗中所写:"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路旁小沟浸水成溪,泉水汩汩,涧水潺潺,古木葱茏,松衫拥翠,枫柏染红,修竹盈绿,奇花漫岭,颇有几分幽深之感。美景如画,人行其中,神清气爽,身轻如燕,脚步轻盈似兔。
来到"响鼓石",一行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响鼓石"位于浮邱山半腰,这里地势平坦,古松翠柏、青石成台,为游人登山顶的天然休息之地。记得二十年多前年少的我随父亲从山的另一侧爬到"响鼓石"在此休息时,曾见这里原有三颗千年古松,千年古松墨绿中透着青黑,粗厚挺拔,茂密浓郁,高插入云。苍劲挺拔的浮邱古松,抱崖而立,郁郁葱葱,冠盖青台,那自有的凛然傲骨之气,就宛如看见我那辛勤劳作一生的父亲。看着眼前只剩下的两株古松,我为那棵不在的千年古松,不由从心底唏嘘时间与亲人的易失,睹物思人,历历在目……
"响鼓石"同时也是欣赏湘北湖区风光的最佳之处。站在"响鼓石"上那兀起的青台上,只见苍松滴翠,岩石耸立,群山象骏马奔腾,千峰如雨后春笋,山峦叠嶂,气势磅礴。另有一处瀑布崖,数十米的悬岩峭壁,山泉飞泄而下,飞瀑如练,溅落山涧,景色十分壮观。山风从谷底徐徐送来,翠耸风鸣。极目远眺:资水蜿蜒如练、衣裾飘飘;洞庭云蒸霞蔚、仙雾缥渺,美妙无比!
"道路虽无尽,前程正可期。"从"响鼓石"沿着麻石青阶婉蜒直上,经"美女泉"上行两百米左右,顺山道右拐即见"浮邱山林木管理所",管理所后青竹林中有一岩洞——"风洞"。"风洞"与山上另一处"火云洞"自古齐名,"风洞"洞口常年冷风飕飕,前人用大花岗岩盖住,只留有一条窄缝,游人可伸进手掌或脚掌试探,果真如此!传说此洞可通洞庭湖,有一孽龙藏于洞中,一有机会便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玄武祖师为救庶民,用铁锁将孽龙锁在洞中。不信你可探头瞧瞧,幸运者还可观到龙颜呢!而相邻不远的"火云洞"一带正盛开着桐树花与野杜鹃,远远望去,满山遍谷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有粉红的,金黄的,粉白的,最多的还是那血红色的野杜鹃,朵朵争艳,灿烂如仙女一般美丽,在满谷翠屏丛中,如繁星点缀,如珍珠镶嵌,煞是眩目迷人。
"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耳边突然从山顶传来震耳的洪钟声,在空旷的山野回转悠扬,余音缭绕……
绕过"蜡烛峰",前行五百米,既到山顶,眼前突的变的空旷明晰起来,在鸟语花香,古树环抱,绿树成荫中藏隐着一座典型的中国佛教式古代建筑物,原来这就是声名远播、闻名遐迩的千年名寺:"浮邱禅院"。"浮邱禅院"座北朝南,青墙碧瓦,翘角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的映射下显得凝重而辉煌。相传寺院为两晋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始建,初为道观,唐代改成禅寺,为湘北唯一道佛两教并存的古观寺。因此浮邱寺也就成为湘北道教、佛教的发源地。
来到浮邱寺前,我恍如隔世,眼前的浮邱寺建筑壮观,金碧辉煌。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残恒断壁的模样。寺前有几株高大的千年银杏依旧树相掩映,显得格外清幽。寺内散发的檀香烟火与袅绕禅音更使云翳四面的浮邱古寺平添了几许幽深恬静。
"浮邱禅院"最早为五进五宅五殿式结构,"浮邱禅院"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北宋时期,它是当时湘北最大的佛道合教的寺院,下分为八个禅院,占地二十多亩,殿宇高大无比,壮丽绝伦.寺内的高僧云集。现存的`寺宇建筑都系十年前当地政府在原清代重修的遗物基础上扩建翻修而成。禅寺为一个大院,中有三进四宅大殿式布局,整座寺院以祖师殿为中心,左、右有游廊与亭、阁、楼、台相连,气势非凡。沿中轴线有寺门、石牌坊、玉皇殿、寺佛殿、玄武祖师殿、祖师殿等主要建筑。里面供奉有玉皇大帝塑像、无量寿佛塑像、玄武祖师像以及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在祖师殿里的佛座台嵌有一米宽、两米长的青石板,镌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为道光帝御笔。游历整座寺院,发现寺内历代石刻石碑琳琅满目,行草篆隶,各体皆备。这里成了碑刻的博物馆。而整个建筑依山势层层构筑,布局精巧、气势雄伟。左有藏经阁,右有省思堂,前有望海阁、后有大悲院。大悲院内走廊雕梁画栋,上面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栩栩余生,全为精雕细刻之极品,可惜全是由佛道典故,我平时不甚了解,也就只好"走马"了。院中间为寺院僧人开种的菜地,环境清幽,间或栽种有各季花木,有玉兰、山茶、梅花、杜鹃、丹桂,四时花开,各吐芬兰,姹紫嫣红。菜地中央有一小口古石井,井沿麻石早已被岁月的井绳磨得光溜溜的,井深数丈,青黑乌亮,觅上一口井水,清甜怡心、直入心肺。
禅寺两边有僧房、斋堂、客房等,并有僧尼主堂念佛,香火颇盛。百求百应,甚为灵验。
出得寺门忽然眼前一片白蒙蒙的,山间雾气随轻柔的山风起舞,片刻成云,围绕身边。同行的人瞬间不见人影,被轻柔棉絮一样的云海包围,沉没在白雾之中……山间林岚飘浮,雾雨迷朦,如入仙境,忽隐忽现。脚下的山峰都被白茫茫的云海笼罩着,而如烟如雪的白云在千峰万壑之间,在黛青色的山峦映衬下,更是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宏伟壮观……"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人亦有了轻飘飘飞仙般的感觉。
待云雾轻飘散去,顺其西南方稍走一百米距离就可以看见"飞来石屋","飞来石屋"开凿在壁立如削的峭壁上,立在屋前,俯视群峰耸峙,苍翠葱宠,峡底清流;仰望凌空峭壁,天光一线。"飞来石屋"自古传说纷纭,以至后来越传越神。相传是修始祖仙人炼丹之处。修仙人炼丹,煮石充饥。石屋四壁刻有"八仙飘海"、"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饰。石屋左侧,立着一块上书"丹台"的石碑。
石屋左侧有一"炼丹台","炼丹台"尽管只能看见遗留的石炉,但可以从石炉炉心零散的、尚未烧完的焦碳上看出远古香火正盛的浮邱山上道士在此辛劳地修炼金丹的模样。从"炼丹台"往上看,就能看见悬建在"香炉峰"上的"炼补亭"。
在浮邱山巅观日出、观洞庭、观云海,赏夜月、赏春花、赏雪景都是难得的享受。
时日,日出东方,霞光万道,直冲云霄。入夜,雅致清凉,皓月当空,月映天际……洞庭与资水,白光如链,水天一色。赏春花百艳竟美,看夏蝉羽翼齐飞,听秋雨滴漏声残,观冬日雪霁似银……四季花海云天,曲调低幽,勾魂摄魄。浮邱山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处避暑的胜地,而是一个四季常景迥然不同的长廊画卷……浮邱山就如一妩媚多情、脱俗清丽的深闺处子。今日我轻轻地走近,只掀开了她遮头纱巾的一角,却半露了她惊艳绝伦的容颜……我是不是来得太早?我的倾慕惊了你的春梦!为你灵气扑面的刹那,为这惊鸿一瞥的瞬间,我痴目无语,无法用言辞修饰你娇羞的容貌,亦无法将你的美丽定格成长久的记忆。你在此等待谁呀?或许我是来得太迟?千万年以来你将你全部的美丽无私的长久的绽放在山之颠上。山风依旧,谁又能带走你的片刻欢颜?
人生短暂如过隙之驹,我心依恋,然美景何处不有?我心怅然,为失臂之交而倍感伤怀。人生若能璀灿一次,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的形影厮守?若能飞翔一次,又何必留意聚散离合的刻意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