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和进行综合改革试验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全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福建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气候怡人,四季常青。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4.6%,全省23个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1609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6.5万平方米。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宁德9个市。
福建海外华侨达1000多万人,是全国第二大侨乡。福建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在对台方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邻近港、澳,面向东南亚,与港澳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十分密切;福建沿海港口众多,对外交往十分方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福建成为中国经济最有生机活力的省份之一。
一、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2000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使福建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2为上升到2000年的第11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快速增长,2000年财政总收入为369.53亿元,是1978年的24.5倍。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3818元,比上年增长8.2%。
二、对外开放区域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骨干,以省级开发区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省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2000年,全省进出口总值212.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进口总值83.15亿美元,增长14.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01%,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8.9%;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463项,比上年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04亿美元,达到预期目标。
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福建现有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晋江机场,开通254条国内外航线,形成辐射境内外的四通八达的航空网。主要铁路干线有鹰厦、外福、横南、漳泉肖、梅坎铁路等,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长沙、南昌、杭州等全国重点城市相互往来,构成便利的铁路运输网络。全省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已建成福州至泉州、厦门、漳州的高速公路。漳州至诏安、漳州至龙岩、福州至宁德高速公路也即将开通。绝大部分县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沿海港口主要有福州港、厦门港、后渚港、肖厝港、东山港等,福州港现有18条国际航线,与日本、新加坡、香港等40多个国际和地区通航。厦门港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港口有海运往来。台湾海峡两岸海上试点直航稳步发展。
四、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全省现有县级以上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26家。各级各类学校3.01万所,在校学生约750万人,全省每万人口拥有大学在校生30.9人、中专在校生38.9人。全省现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02万个,医疗床数约1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约10万人;平均每千人医院床数约2.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约3人。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153.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人才总量108.8万人,非国有单位人才总量44.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99.6万人。
"十五"期间,福建省在产业结构方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石化三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要广泛采用现代最新的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实现电子工业由单纯制造业向制造与应用、硬件与软件、开发与服务相结合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变。机械工业方面,将着力巩固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船舶修造和航空修理五大类支柱产品,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精密加工机械等高技术产品和农业机械、环保设备等。石化工业方面,以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为基础,以扩建炼油、新建乙烯为龙头,促进"石化一体"工程建设,由此带动化纤原料、塑料加工、橡胶加工以及感光材料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新技术,重点改造提高轻纺、建材、林产加工业;在大力扶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海洋综合开发茶叶、新型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拓展服务业,着重培育发展旅游、金融保险、通信、信息咨询业、商品流通业、专业服务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