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传统食品,就像过年必吃饺子、元宵节要吃圆宵、中秋定吃月饼一样。
粽子古称拨、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为人们把它包成棕搁叶心的样子,"棕"、"棕"谐音,形似棕搁叶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为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粘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关于粽子的来源,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5年),长沙地方有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并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吃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丝系牢,因为蛟龙最怕这样的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大家又一传十,十传百,并都按此照办,于是就产生了粽子。
其实粽子的产生比屈原活着的时代还要早。据有关文献记载,棕子最初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团状,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