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个性人格发展。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中,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环境,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他们成长。和过去的中学生相比,他们显得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也更强烈。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滞后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教改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教育价值观念——必须切切实实地实现由传统的教师"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传授知识,而传授什么知识和如何传授知识由教育者自己支配,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是贮存知识的"仓库",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轻学的问题就凸现出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只知道获取已知知识的学者,而是要培养追求未知知识的思想者。改革课堂教学,要求师生都要打破各种扼杀创造性的先入之见,也要改变对既往知识概括和总结的倾向,因此,教师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到真正的新东西。归根到底,必须强化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
学生主体参与是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地参与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条件的。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果把教师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那么将会对增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供良好的动力。然而,教师包办分析还是目前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顽症。教师讲得多的想法是:教师在让学生读、想、议,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担心他们说不准,说不全,觉得还不如由教师分析讲解到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侵占了学生阅读、思考、议论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头脑"加工制作"的环节,代替或忽略了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求所得。再说,"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法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心理。遇到问题时懒得思考,抱着"反正老师会讲"的态度。而实践告诉我们:老师越是平时不敢问学生一些活题难题,不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分析,学生考试时碰到难题活题就越是束手无策;越是平时不放心学生回答,学生在作答时就越是五花八门。
要改变这种不良教法,就必须做到教师角色——实现由"演员"向"导演"的转变。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转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社会角色的理解,通过感觉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我认为,转变角色最关键是把课堂让出来。一堂课40分钟,有些教师要讲40分钟,甚至唯恐时间不够。
而现在教师必须精讲——只能讲15—20分钟,而且这种讲,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只能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思考,不能越俎代疱。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遇到疑难,不爱独立思考,依赖性强,听课只记老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而其根源之一就是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的教学评价。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要做到传统的教学评价——由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据美国教育科研人员研究表明:分数制不仅降低学生自学的兴趣,降低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发挥,而且浪费时间,破坏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另外,还可能助长学生的欺骗行为。实际上,学生表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决定了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和比较他们。因此,教育评价应转变传统的取向,从强调学校的标准一致性转为确认和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特色性,从强调外部评价的取向转为由学校重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方式。教师要强调评价的指导作用,应该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纵向比较和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在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要创设动态的目标评价机制,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教学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⑵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机能,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满足学生的被关注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⑶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摒弃"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独特意见,让他们在走向成功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在以上三个转变中,前提是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一定能为学生具有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下基础,为学生接受更高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具有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