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航空博览园是集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系统介绍我国歼击机发展历程和航空科普知识的大型科普类专业性展馆,在室外歼击机真机展示区,停放着包括歼5、歼8、强5、运5、鹘鹰等在内的10余架沈飞不同时期研制的战斗机、教练机、运输机等实物真机,彰显着强国重器的威严与庄重。室内展区分为序馆、蓝天梦圆、航空报国和罗阳纪念馆等8个展馆。精选了近20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000余件实物,见证着沈飞公司伴随着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足迹。
作为"中国歼击机摇篮",沈飞以打造航空工业先进文化力为切入点,将沈飞航空博览园逐步建设成为区域红色文化高地。一代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产品成果。来到沈飞航空博览园,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罗阳为代表的航空人身上的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甘于平淡的奉献精神和祖国至上的拼搏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是木质的。1950年,有关部门把制作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9号铸造车间铸造班班长焦百顺不惧困难,带领相关的技术工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金属国徽的制作,为浇铸出纹理清晰、凸凹有序、麦稻穗饱满的国徽,为精准判断铜铝两种金属的熔点,没有任何设备的工人们愣是凭借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提前20天完成铸造任务。"中国工业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室主任王彤每每讲起这段往事,依然热血沸腾。
从1951年5月1日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这枚国徽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风姿依存,它不仅代表了东北重工业的过硬技术,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成就。
"自18世纪英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而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欧洲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王彤说,"一个个工业大事件、一个个先进人物、一件件工业展品,向世人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造奇迹、走向复兴的辉煌历程。"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核心展区是沈阳铸造厂的老厂房。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铸造厂曾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最高年产量达到了38500吨,为新中国基础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它以工业遗产的形式讲述着工人阶级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于创造的传奇故事,展示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的工业文明成果。
沈阳铸造厂保留下来许多原始大型生产设备,这些原始生产设备和厂房一起得到了维护和修缮,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和活力。王彤说:"当曾经使用这些设备的工人再次触摸它们,依然会热泪盈眶,感念那段艰苦却铭心刻骨的时光。"
对于工业遗产,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如今,中国工业博物馆免费开放,不仅是游客休闲观光、感受工业文化的地方,同时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达30万人次。
为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彰显民族文化自信,2021年,中国工业博物馆更是以生动的全息影像,再现了当年工人热火朝天炼钢、生产的场景。
"可以说,这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中国工业从火红年代、艰难探索到经济转型、涅槃重生的一系列发展。这里在创造了大量宝贵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王彤表示,未来,中国工业博物馆将让工业遗产再次融入时代生活,纳入社会视野,深入人们心田,让工业成为厚重与时尚的交融和统一,更让乡愁能在这里寄托、让精神能在这里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