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会结束,记者采访到了即将奔赴西部支教的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出发前,能够参加"本禹志愿服务队"先进事迹报告会,聆听他们的故事,让自己了解更多,思考更多,行动更多。
用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让你终生难忘的事,中国林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佟济宏说:"当初决定参加支教团,是作为青年的一种热情和对支教的体验,然而在听完报告会后,才知身上责任的重大。我们即将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学生,而且是学生背后的家庭,甚至是影响家庭所在的山村和地区,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这些都需要我们用严肃的态度、充足的知识来让自身能担负起这个重任。"
"如果说在出发之前我们没有听这个报告,我们大概不会特别清楚支教的具体环境"。中国政法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林稼朋说,"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分享,为我们接下来的支教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比如,一年的支教时间远远不够,我们会尝试寻求其他对当地孩子更为长期的支持,以便使这种服务更扎实、长久地开展下去。"
"自己设想的很美好,报告让我看到了事实与设想的差距所在。我们要为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有这个信念作支撑,我们一定肯吃苦、能坚持,像我们的榜样徐本禹和"本禹"们那样,在服务西部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杨慎说到。
一名要去新疆支教的学生认为,教书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能,像支教团成员这样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并没有太多实战经验,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应该抓住大学仅剩的时间,努力填补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把奉献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把艰辛当成一种生活磨砺,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徐本禹在报告中动情的说道。现场的青年学生们有的饱含热泪,他们开始对自己眼中的志愿服务也进行"个性化"定义,但不变的是其中薪火相承的志愿精神。
来自清华大学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的大四学生殷其昊说:"初中一年级时,就记住了感动中国的徐本禹,他很不容易,也很具勇气,我很佩服他。但就自身情况来看,自己更适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是志愿精神的一种践行,我也是‘本禹’们中的一员。"
"最让我感动就是康胜美同学的报告。"中国政法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樊祥说,"她是徐本禹支教时的学生,考上大学后也加入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由受助者转变为施助者。这其实就是本禹精神、志愿精神的一种传承,是有生命力的,是生生不息的。"
"‘感动’成为报告会后同学们的主题词,但是单凭感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正如徐本禹老师所认为的,要把志愿服务形成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才会把志愿精神和自身价值发挥到极致。"中国林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说道。她打算在即将开展的支教生活中,组织支教团成立励志报告会走进中学,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动力,不局限于支教地,走出学校,服务其他。
中国林业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王梓文,听完报告,感想颇多,"我即将登上支教的讲台,但并不能因为仅有一年,回来之后就把这种志愿精神忘却,我要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志愿精神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它需要前行者的带动,就像本禹和"本禹"们。我们今天被本禹带动,成为"本禹"们的一员,今后也会带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