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候蝼蝈鸣",蝼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
"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
"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郑一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谓之进鲜"。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立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
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
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古人认为,立夏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为农事繁忙的季节,故此时节又被称做"三夏"。这时草木繁茂,生长旺盛,夏令季节病较多,往往有身倦肢软、食少微热的现象,有时还会暑热伤气。这种情况往往是因劳动强度大、气温偏高、休息不足所致,因此应该注意调整饮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劳动时一间,适时补充水分,保证睡眠,适应夏天"长养"的要求,保护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