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中"朝、夕"从时间上对比,表现了时间之短,"奏"表现诗人忧国情怀,"贬"表现朝廷昏庸。诗人仅仅以四字,两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获罪被贬之快的忧愤。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
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汉的壮阔场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
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
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
有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咏史抒怀诗);
也有借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来揭示现实社会的(如张养浩的散曲)等等。
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
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
又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家,表现了诗人无私的奉献精神。
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两句诗暗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表达了诗人面对朋友宽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