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某一件事,在原文中有所提及,但是并没有明确给出事件的结果。
例如:皇帝说想要举行封禅大典,但是有大臣站出来进谏反对,此事最终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出题人可能会说:最终这件事情由于大臣的进谏,皇帝放弃了举行封禅大典的念头。这就是无中生有!
在文言文人物传记中,传主在A,B,C三地为官,对应做了A1,B1,C1三件事,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肯定都是有印象的,出题人在题枝选项中会设置成A地做了B1的事情。这样的陷阱设置很常见。
在《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的文本中提到了"后人在遗址上重建了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我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脑海里会有一个瓦屋和草屋的印象。
但是出题人在题枝选项的设置经常是: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这样的陷阱,就是甲地做乙事,张冠李戴了。
即题枝表述项中,前后句式的内容并不形成因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
例如:题枝中有这样的表述"只要有好的装备,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话过于绝对了。
例如:如果在某一题枝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修辞手法,一般有误的几率大增。关于表现手法的内容,梁老师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行详解分析。
时态,包括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等,状态,包括已经,未来,将要等等。如果文中说一个事物,已经应用于军用工业,未来将会应用于民用工业。出题人的陷阱设置方式将会是:某事物,已经应用于军用工业或民用工业。
例如:余秋雨的作品,像《黑色的光亮》,《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等等作品,都曾被选入到试卷中,因为余秋雨是文化散文的开创者,所以他的散文语言风格应该是格调高雅的。但是出题人在设置题枝选项中的语言风格的时候,会故意说语言朴素平白。这样的陷阱,就是你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