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1、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4、"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6、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