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民间对秋分节气非常重视,有很多有关秋分的习俗。比较经典传承的习俗有祭月、拜神、吃秋菜、竖蛋、送秋牛、粘雀子嘴等。
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流传说法,那么秋分曾经是传统的"祭月节",因为秋分节气当天,不一定是满月,后来改至农历十五中秋为祭月节,所以中秋节来源于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帝王就有祭月的风俗习惯,我国各地至今遗存许多"望月楼"、"拜月坛"的古迹,比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皇家祭月的地方。
北京地区的祭月风俗是,圆月夜,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设桌,桌子上放有月宫蟾兔的牌位和面饼、苹果、葡萄等,然后点香点蜡烛对天拜月,拜完后把牌位对着月亮烧掉。还有"男不拜月"的传统。
广东地区的祭月风俗是,祭拜一位木头雕刻凤冠霞帔的月亮神像。桌子上的祭品有馒头、西瓜、苹果、红枣、芋艿等,
浙江地区的祭月风俗是,庭院里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有香、蜡烛、米饼、苹果、花生、红枣等供品。有的还先拜财神后拜月,拜完后放孔明灯。回娘家的媳妇必须在当天返回夫家以示团圆。
江西等地也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意思是月宫里的嫦娥是女子,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不能给女子跪拜。祭月的供品有香蜡烛、米饼、西瓜、花生、苹果、菱角等。
拜神是到庙、道观对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所拜的神有开漳圣王,也称"陈圣王",是唐朝武进士陈元光,对漳州有功,死后被奉为漳州守护神;观世音菩萨;广东潮州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
拜神的风俗传承很久,供品一般由米粉做的金猪一只、桂圆、荔枝、莲子 、白果、花生,糖果、饼干、斋菜等组成,主坛供三支大香、五支小香,然后点香向神鞠躬,祈求平安。
在岭南地区,秋分时节就有吃秋菜的风俗,代表一种美好的愿望。秋菜其实就是野苋菜,当地人称之为"秋碧蒿",紫绿色相间,和鱼片一起熬汤称为"秋汤",口感非常鲜美。有民谚"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野苋菜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吃秋菜也是有中医秋天滋补的养生理念。
每年的秋分时节,我国很多地区会有做"竖蛋"的试验。据说能把蛋竖立起来的,这一年里风调雨顺,好事连连。
有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是,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一天,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处于平衡状态,鸡蛋容易竖立起来。
"秋分到,蛋儿俏。"是一句俗语,或许是指秋分时节天高气爽,人的心情舒畅,鸡蛋也容易竖起来。
送秋牛其实就是送秋牛图。所谓"秋牛图",是在二开的红纸或者黄纸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的图样,预示丰收。送秋牛图的人都是一些民间说唱的艺人,也叫"秋官",俗称"说秋",言词虽然随口而出,但是句句押韵动听,类似于现在逢年过节到家门口拉琴说唱福禄寿发财之类的,主人高兴了就给红包。
秋分时节一些地方的风俗会做米糕或汤圆,除了自家食用之外,还要特意多做一些没有馅儿的糯米圆子,用竹签串上插在田间地头,喂食给麻雀吃,希望用糯米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免得它来破坏庄稼,确保粮食收成,称之为"粘雀子嘴"。
过去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用糯米做成"面雀"拿给小鸟吃。无论是精致的面雀,还是简单的糯米圆子,都寄寓着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愿望。中国传统风俗历经千年延续至今,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已经根植于广大民众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把这些传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古为今用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