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曾经是传统的"祭月节"。在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并且有考证"祭月节"之前就是在"秋分"这一天,不过因为秋分的时候,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都是不同的,不一定都有圆月。所以后来人们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史书中就有记载,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的习俗,就是在秋分的时候人们会祭月,祭祀的场所被人们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这些祭坛分别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我国现在都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等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在明嘉靖年间,皇家为了祭月修造的。并且有一些书籍中记载着:"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在北京祭月的时候,还有一个风俗,主要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这个就是民间说的"男不拜月"。
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
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南昌以往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说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阴性,因此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