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静:病区应避免噪声,保持安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应维持在35~40dB。达到50~60dB,病人可感到疲倦不安,影响休息与睡眠。长时间暴露在90dB以上的环境中,可导致疲倦、焦躁、易怒、头痛、头晕、耳鸣、失眠以及血压升高等。当声音强度达到或超过120dB时,可造成听力丧失或永久性失聪。为了更好地控制噪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①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②病室的门、窗、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③推车的轮轴应注润滑油并定期检查;④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整洁:保持护理单元的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并及时清除排泄物、污染敷料等。保持病人清洁。工作人员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
(3)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湿度,可使病人感到舒适,利于病人的休息、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病室应常备温度计、湿度计,以便随时评估并调节室内温、湿度。一般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婴儿室、手术室、产房等,室温调高至22~24℃为宜。室温过高时,机体散热受到影响,不利于体力的恢复,病人感到烦躁,呼吸、消化功能均受干扰。室温过低时,冷的刺激可使病人肌肉紧张,且易受凉。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时,潮湿的空气利于细菌的繁殖,可增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机体蒸发作用减弱,出汗受到抑制,病人感觉闷热,尿液排出增多,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水分大量蒸发,可致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对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的病人尤为不利。
(4)通风:病室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左右。冬季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通风换气可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提高氧含量,保持空气清新,调节温、湿度,能使病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增加舒适感。
(5)光线:室内的光线可影响病人的舒适度。光线充足可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并利于病情的观察和诊疗、护理工作的进行。光线不足可出现眼睛疲劳、头痛、视力受损,影响病人的活动,甚至发生意外。病室采光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采用自然光源时,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眼睛,防止引起目眩;午睡时应用窗帘遮挡光线。夜间睡眠时,可打开地灯或罩壁灯,既能保证巡视工作的进行,又不影响病人睡眠。
(6)装饰:病室装饰应简洁、美观,优美的环境能让人产生愉快、舒适的感觉。色彩会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健康。如绿色使人安静、舒适;浅蓝色使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白色使人感到冷漠、单调,反光强,易刺激眼睛产生疲劳;奶油色给人一种柔和、悦目、宁静感。医院装饰应根据需求选用不同色彩,如儿科病区,墙壁可采用柔和的暖色,配一些可爱的卡通图案,使病儿感到温馨甜蜜,减少惧怕心理;手术室可选择蓝色或绿色;墙壁尽量不选择全白色。病室、走廊可适当摆放鲜花、绿色植物,既美观,又增添生机(过敏性疾病病室除外)。
(7)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1)避免各种原因所致躯体损伤:①避免机械性损伤:走廊、浴室、厕所应设置栏杆;病室、浴室、厕所地面应防滑,减少障碍物,并设呼叫系统;对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婴幼病儿、偏瘫等病人,应使用床档、约束带等进行保护,以防坠床;对长期卧床初次下床及活动不便的病人应注意搀扶,以防跌倒。②避免温度性损伤:应用冷、热疗时,应按操作要求进行,必要时需守护;注意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使用和保管,有防火设施及紧急疏散措施。③避免生物性损伤:有灭蚊、蝇、蟑螂等措施。
2)预防医院内感染:严格执行医院预防、控制感染的各种制度,如病人入院卫生处置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
3)避免医源性损伤:由于医务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对病人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伤,称为医源性损伤。如对病人不尊重,交谈时用词不当,护理时动作粗暴,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责任心不强等,均可造成病人心理及生理上的损伤。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尊重、关心病人,交谈时语言要规范,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以避免医源性损伤。